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

华信龙华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0755-8259 3374

深圳市龙华区民治大道嘉熙业广场4楼406室 (南门电梯直上4楼)

华信龙岗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0755-2301 9113

联系地址:龙岗区麟恒中心广场西区青苗教育城101号

华信学员交流群
深圳电大:深圳电大学员服务群
平面设计就业:深圳平面设计就业群
积分入户办理:深圳积分入户办理攻略
会计考证:深圳会计考证公告
人力资源管理师:深圳人力资源群
政治您当前位置:首页 > 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 > 政治 >

成人高考政治真题辨析
2013-06-01 11:09:5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
  (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本辨析题可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错)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它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2)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显著特点。其他哲学都掩盖自己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的科学性是指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革命性是指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己任,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它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1.世界统一于存在。(错)
  (1)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3)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错)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这一论断表明:
  (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第三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1.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错)
  (1)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2.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对)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3.偶然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只起破坏作用。(错)
  (1)这是对偶然性的一种片面性的认识。
  (2)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3)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受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4)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所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的必然规律性。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偶然性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促进事物的发展,避免不利的偶然性因素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4.假象是一种错觉。(错)
  (1)假象与错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
(2)假象是现象的一种,是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本质的表现。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环节、一个方面。
(3)假象和错觉有本质的区别: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表现,是客观的;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是主观的。
  (4)假象同错觉又有联系,即假象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
  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1.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错)
  这是把知识的来源与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1)知识或认识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关系的问题。(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
  (2)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因此,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
  (3)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直接经验,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和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
  2.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
  这是因为:
  (l)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
  (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4)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3.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错)
  (l)多数拥护的不一定就是真理。
  (2)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检验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只有社会实践及其结果才能充当这一标准。而人们是否拥护,这是一种主观判断,不能作为客观标准。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必然在指导实践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拥护,这是实践标准的作用。但不能说获得多数人拥护的就一定是真理。迷信和谎言在一定条件下被多数人拥护,但却不是真理;如果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开始时只有少数人拥护,也不能否认它是真理。最终还是由实践来证明其真谬。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对)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方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2)生产关系的三项内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2.人口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错)
  人口生产只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物质资料生产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因为:
  (l)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只有解决了吃穿住等生活必需品,才能进行其他活动。
  (2)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更替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
  3.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错)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任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具有反作用,只不过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通过武装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因而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并同落后思想展开必要的斗争,对于发挥先进思想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4.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对)
  (l)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等活动的基础。
  ③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面貌,决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④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最终决定着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
  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
  1.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错)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的错误,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杰出的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②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杰出人物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
  ③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④无论英雄人物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杰出人物的失误,还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纠正。总之,最终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人民群众。
  2.人的自觉活动意味着可以不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错)
  (l)人的自觉活动并不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相反,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预定的目的,达到预定的效果。
  (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主要表现在:
  ①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②人的思想、动机、目的实现的程度,取决于是否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③人的自觉活动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表现出来。人的活动对社会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人只有通过自觉改造社会的活动才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②人只有通过自觉活动才能运用和驾驭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从必然中获得自由;
  ③人的自觉活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实现,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4)由上可见,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关系是:承认和尊重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人们进行自觉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的自觉活动又是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第七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1."只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搞好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自然搞好了。"(错)
  答:(1)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指的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
  (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思想保证,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有其特点和发展规律,二者不能互相混淆和互相代替。
  (3)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它不能代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只抓物质文明建设,就会诱发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人性是自私的。"(错)
  答:(1)"人性自私"的观点以人有"趋利避害"的行为作为依据,认为"人是自私的动物".这是错误的。因为,"趋利避害"是生命物质的一种本能,人与其他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把生命物质的本能说成是人的本性,就把人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公有制社会,人们就没有自私观念;私有制产生后,才产生了私有观念;私有制消灭以后,人的私有观念也将消失。可见,把自私说成人的天生本性并将永恒存在,是不科学的。
(3)从思想方法上看,认为"人性自私"也是以偏概全的片面观点。如上所述,在没有私有制的社会里,并没有私有观念;就是在私有制社会里,自私也并不是一切人的共性,共产主义觉悟高的人,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公而忘私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