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信息
培养什么人
提到语言文学,大家会想到中学语文课上讲过的作家,如老舍、鲁迅、冰心、巴尔扎克,想到《社戏》、《论语》、《祝福》这些经典作品。的确,这些不仅是中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要讲到的内容。但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是以单篇课文作为切人点,讲解其中涉及的字、词、语法现象、修辞现象、文化常识等相关内容,侧重点是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学基础知识。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此基础上学习更为深入的内容。汉语言包含了语言和文学两个领域。从语言的角度看,包括了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从文学的角度看,可以划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课程。每门课程都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语言现象或者文学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走向和流变规律,涉及的是各个领域内更为系统和宏观的、具有史论性质的内容。把这些课程按照语言和文学这两大部类放置在一起,就构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在当下,中文专业不是受人青睐的热门专业,这与社会、时代因素和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无关系。有些人认为学习中文出路窄,就业难。还有人认为中文系是培养作家的,作家这个职业缺乏稳定性,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这些认识都有失公允。
不可否认,我国当代的不少作家确实有过中文系的求学经历和专业背景,但二者并不能画等号。文字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文字能力包括了文字处理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例如,担任编辑,需要的是文字处理能力。担任记者,需要的是文字写作能力。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的并不止于此,它通过教授给学生一系列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基础课程,意在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理论功底,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毕业后能够在新闻出版、文艺宣传、教学科研等文化研究单位,从事编辑、采写、企宣、文案、教师等与专业基础,尤其是与文字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这才是中文系真正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主要代表院校
目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综合性和师范类高校都设有中文系或是文学院。不同学校中文系本科学习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北京大学中文系分为语言、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三个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下设文学、影视文学和语言三个方向;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分为师范和非师范两大部类,非师范类又具体分出涉外文秘、影视文学和比较文学三个专业。方向选择始于大一新生入学后,以个人兴趣为主,院系调剂为辅。但不论哪个方向,学科基础课都是一样的。只有到了大三,才会针对每个专业方向的特点,有区别地开设不同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开设哪些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是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基础课程,就课程内容而言,可以分为语言、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三大类。
语言类的课程比较少,只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这三门。
语言学概论是关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课程。它从语言的产生和社会功用谈起,讲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符号系统、语音、语法、文字、语言和社会的关系、语言间的接触和相互影响、语言的谱系分类、语言的发展等内容。
古代汉语以古代的书面语言——文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习现存的古代文献典籍,了解、掌握它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和一系列变化。先秦两汉时期的《论语》、《孟子》、《庄子》、《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典籍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
现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它从语音、词汇、文字、语法、修辞等角度全面讲授了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语言类课程的内容非常重要,它们是掌握汉语规律的语言学基础知识。
文学史类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是四门课程。它贯穿了大一到大三。
中国古代文学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朝清文学几个阶段。主要学习这几个阶段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和代表作品、文学体裁、文学流派和思潮、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文学发展的走向和脉络。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自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流派、思潮、现象、代表作家和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史讲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新的历史环境和政治制度下发生的一系列文学流变和文学现象及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外国文学史分西方、东方两大部分。讲述了从古至今在欧美、亚非各主要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代表作品、流派、现象和代表作家。
文学理论类的课程有四门——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西方文论和马列文论。文学理论是将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总论性质的理论课;中国古代文论史和西方文论分别讲述文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的理论及其发展史;马列文论则专门讲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对文艺理论的论著和他们的经典著作。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学习中文专业,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能力和素质。
文化底蕴和素养。语言文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习这一专业要具有相当的素养。这种素养首先就是有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底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许多文学和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必须要有比较好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功底,尤其是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修养。
比较深厚的历史、哲学方面的学科基础。在古代,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往往连在一起。例如,魏晋玄学、六朝美学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上都会反复提到的内容;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等人和他们的思想也是在西方文论、西方哲学史这些课上多次出现的内容。因此,哲学历史文学源出一家,宽泛的哲学、历史知识是学好文学的知识基础。
具备形象思维的能力。文学是形象的艺术。文学对生活的认识、对情感的传达是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而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说教。所以,学习汉语言文学需要具备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善于想象和联想。
对读书、写作有浓厚的兴趣。在中文系学习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书和写作中度过的。大一刚刚入学,每个人都会拿到一张表,上面列出了中文系的指定书目,涉及各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课堂讨论之前,老师会指定话题,让大家在课后查资料;升人大二后,专业基础课程一下子增添了好几门,每讲完一节或是一章,老师会布置一些思考题,要求大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作业;期末考试时,有些文学史类课程会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老师结合课程内容出一些带有讨论性质的论述题,提前把考试范围告诉大家,让大家在日常学习的基础上自由发挥。这些都要求学生以阅读作为基础,而且读书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宽泛,不但要读具体的文学作品,还要系统地读作品评论、作家研究等研究性著作乃至哲学、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学科、专业的书籍,所以,如果打算上中文系,就要喜欢读书写作,要在中学学习期间培养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写作能力,能够在读书求知的过程中体验到收获知识的乐趣,并且对某个特定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论述清晰,言之成理。
毕业后做什么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写作和应用能力的人才,毕业生去向有党政机关、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单位、出版单位、广告公司、各级教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的行业有记者、编辑、教师、秘书、文案、策划、宣传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和多元化。
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2000级本科班有39人,本科毕业后有将近30人选择了攻读
研究生,其中绝大多数都留在本校中文系,有个别同学转专业考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律、新闻等院系。现在,这些同学已经先后步人工作岗位,有的在电视台、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网站做记者、编辑;有的在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委、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等机关当公务员;还有的在清华科技园、康佳集团、河南省建设投资公司等各类企业的人事、宣传岗位任职,几乎都在从事和中文相关的工作。可以这样说,如果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具备了较强的写作能力,那么,今后求职、就业并不会太难。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科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步人工作岗位成为每个毕业生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究竟应该如何选择,主要还是看个人的就业意向,以此作为选择的依据。如果对中文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希望日后从事这一领域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例如,去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去出版社做编辑,和稿件、作者、编者打交道;或者在大学中文系、新闻系任教。那么,选择读硕士
研究生乃至博士
研究生是必须的。
如果对中文专业并无太大的兴趣,那么,与其选择读研,不如在本科毕业后就直接工作。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可以选择的就业岗位有很多。例如,去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文案或者宣传工作,在各级机关的文字写作和宣传部门工作,或者去新闻单位当记者,日常出去采访,都是不错的选择。经过本科四年的专业训练,中文系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文字和公文写作能力,承担这方面的工作并无问题,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熟练程度的提高。
升学率及就业流向
升学:考取
研究生比例为20.14%。
就业流向:国有企业就业5.04%;中初级教学单位16. 55%;其他企业就业14. 62%;三资企业2.90%;其他灵活就业12. 59%;机关3.24%;其他事业单位2. 10%;出国及退学1•68%;自由职业2. 18%。
就业率:84. 92%。